close
在吃飽又睡了個午覺後,我們又展開下午的行程,首先就先去「燕秀潮音」聽潮音。因為「燕秀潮音」附近有ㄧ重要的軍事基地,為維護軍事機密,必須從獅子村附近的專用道路進入參觀,而且機車還不能直接到達,所以就把機車停在「燕秀堡」前,下來步行。

沿著蜿蜒的步道向「燕秀潮音」前進。

途中看到了寫著「燕秀潮音」的石頭,以為快到了

其實這是假象,我們又走了好久經過了重要的軍事基地–兩棲連,還經過了有ㄧ對老夫婦正在種菜的菜園,和應該是廢棄的彈藥庫後,才看到寫著「燕秀潮音」的牌子。


終於到喽!

這是一處天然形成的濱海「風洞」,藉著谷底裂縫與大海相通,每日潮汐引發潮水灌進谷底,潮浪撞擊岩面引發迴響,旋盪於山谷間而得名。在最高點可看360度景色,欣賞四週的海崖、海灣、海岬及海蝕洞等多種不同景觀。但實在是走不上去了,只好在「朝音亭」稍作休息一下,還好這裡太陽大歸大,不過風也不小,吹了一下涼風,暑氣就全消了,不然還真不知道該怎麼走回去。
離開「燕秀潮音」要往「北海坑道」方向時,經過了「東引酒廠」,可惜假日沒有開,上次可是在這試喝了不少酒呢!

「北海坑道」。

在民國60年代,國防部為將外島戰力「藏之九天之下」,因此在金門、馬祖、東引各島構工挖鑿,形成船隻可避風浪及砲擊的海底坑道,都稱之為「北海坑道」。東引的「北海坑道」坑道全長約150公尺,寬10公尺,高12公尺,可以容納數艘小艦艇,但後來遭颱風侵襲嚴重損壞。在兩岸軍事對峙情勢緩和後,廢棄不用轉為發展觀光用。當年施工時,除了用炸藥爆破外,全靠人力使用鐵耙、圓鈥、十字鎬等一鑿一斧,開挖花崗石岩壁而成,堪稱鬼斧神工之作;不少構工官兵因操作炸藥不當,而殉職犧牲,故在坑道末端岩壁上樹立8名構工者塑像,緬懷當年施工之景象。

可惜因為豪雨坑道發生大量落石,現已暫時關閉維護中。

不知道以後還會不會開放。﹙舊照片﹚


雖然不能進「北海坑道」裡看看,但在坑道周邊有興建一座紀念碑,還構築拱橋可跨越坑道前方堤防,欣賞完整花崗岩海崖、海岬、海蝕柱等海岸地貌。

這樣東引就算是快被我們逛完了,接著就要經過東引鄉主要出入門戶,也是馬祖地區兩大深水港之一的「中柱港」去西引了。

途中經過了中柱島。

猶如澎湖的跨海大橋。

中柱島上的「感恩亭」也是不能錯過的,看得出是誰的背影嗎?

蔣經國先生的塑像,體積之龐大,叫人不錯過也難。

過了「感恩亭」後西引就到了。

西引島上的居民更少了,路也很單純的只有一條,所以即使是第一次來也不用擔心會迷路。
抵達「清水澳」。

是一處天然的澳口,早期曾是補給港口。在東、西引兩島之間的橋樑開通後,中柱港開始啟用,清水澳就卸下原本的重責大任。

正好遇到了有導遊帶領的旅行團,於是我們偷偷的混進去,跟著一起參觀景點。
「清水澳」後方的「后澳」海蝕地形相當豐富,有海蝕門、海蝕溝與海蝕柱。

一旁石碑上還有首詩。

對照在這假人身上還真適合。

這裡真的有偏僻了,連手機都漫遊了。

跟著導遊的腳步繼續走。

你蹲在那我很緊張耶!

後面是「西門流」,地形有如犬牙交錯,海域裡有許多魚兒,灣澳附近的文化走廊是當地釣魚人推薦的釣點。

「羅漢坪」。從海上望去,海蝕柱林立,狀如「十八羅漢」排列而得名。與后澳景點相接鄰的羅漢坪開放後,就可以直接從陸地上俯瞰海上羅漢,雖然磅礡的程度不若從海上觀看有更好的視角,但是卻擁有不受海象影響的普及性優點。

我們在「國之北疆」喔!這石碑就立在羅漢坪岬角,腳下就是狀如羅漢排列的海蝕柱地形,波瀾壯闊。站在欄杆圍起的觀景台極目四望,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一片滄海,只有在能見度清晰時,才能一窺北疆之北的國度。

心中默默的向「導遊」及「其他團員」道別後,我們就回東引島去我們的最後ㄧ個點–「海現龍闕」了。

「海現龍闕」也稱「風虎角」,但只看到這「峰虎堡」的石碑。

由於岩盤經年累月遭受海浪沖擊,沖刷成為奇特的「海蝕門」。在其他的景點介紹中,有人稱它做「潛龍鬧海」。

呼!終於走完了。
沿著蜿蜒的步道向「燕秀潮音」前進。
途中看到了寫著「燕秀潮音」的石頭,以為快到了
其實這是假象,我們又走了好久經過了重要的軍事基地–兩棲連,還經過了有ㄧ對老夫婦正在種菜的菜園,和應該是廢棄的彈藥庫後,才看到寫著「燕秀潮音」的牌子。
終於到喽!
這是一處天然形成的濱海「風洞」,藉著谷底裂縫與大海相通,每日潮汐引發潮水灌進谷底,潮浪撞擊岩面引發迴響,旋盪於山谷間而得名。在最高點可看360度景色,欣賞四週的海崖、海灣、海岬及海蝕洞等多種不同景觀。但實在是走不上去了,只好在「朝音亭」稍作休息一下,還好這裡太陽大歸大,不過風也不小,吹了一下涼風,暑氣就全消了,不然還真不知道該怎麼走回去。
離開「燕秀潮音」要往「北海坑道」方向時,經過了「東引酒廠」,可惜假日沒有開,上次可是在這試喝了不少酒呢!
「北海坑道」。
在民國60年代,國防部為將外島戰力「藏之九天之下」,因此在金門、馬祖、東引各島構工挖鑿,形成船隻可避風浪及砲擊的海底坑道,都稱之為「北海坑道」。東引的「北海坑道」坑道全長約150公尺,寬10公尺,高12公尺,可以容納數艘小艦艇,但後來遭颱風侵襲嚴重損壞。在兩岸軍事對峙情勢緩和後,廢棄不用轉為發展觀光用。當年施工時,除了用炸藥爆破外,全靠人力使用鐵耙、圓鈥、十字鎬等一鑿一斧,開挖花崗石岩壁而成,堪稱鬼斧神工之作;不少構工官兵因操作炸藥不當,而殉職犧牲,故在坑道末端岩壁上樹立8名構工者塑像,緬懷當年施工之景象。
可惜因為豪雨坑道發生大量落石,現已暫時關閉維護中。
不知道以後還會不會開放。﹙舊照片﹚
雖然不能進「北海坑道」裡看看,但在坑道周邊有興建一座紀念碑,還構築拱橋可跨越坑道前方堤防,欣賞完整花崗岩海崖、海岬、海蝕柱等海岸地貌。
這樣東引就算是快被我們逛完了,接著就要經過東引鄉主要出入門戶,也是馬祖地區兩大深水港之一的「中柱港」去西引了。
途中經過了中柱島。
猶如澎湖的跨海大橋。
中柱島上的「感恩亭」也是不能錯過的,看得出是誰的背影嗎?
蔣經國先生的塑像,體積之龐大,叫人不錯過也難。
過了「感恩亭」後西引就到了。
西引島上的居民更少了,路也很單純的只有一條,所以即使是第一次來也不用擔心會迷路。
抵達「清水澳」。
是一處天然的澳口,早期曾是補給港口。在東、西引兩島之間的橋樑開通後,中柱港開始啟用,清水澳就卸下原本的重責大任。
正好遇到了有導遊帶領的旅行團,於是我們偷偷的混進去,跟著一起參觀景點。
「清水澳」後方的「后澳」海蝕地形相當豐富,有海蝕門、海蝕溝與海蝕柱。
一旁石碑上還有首詩。
對照在這假人身上還真適合。
這裡真的有偏僻了,連手機都漫遊了。
跟著導遊的腳步繼續走。
你蹲在那我很緊張耶!
後面是「西門流」,地形有如犬牙交錯,海域裡有許多魚兒,灣澳附近的文化走廊是當地釣魚人推薦的釣點。
「羅漢坪」。從海上望去,海蝕柱林立,狀如「十八羅漢」排列而得名。與后澳景點相接鄰的羅漢坪開放後,就可以直接從陸地上俯瞰海上羅漢,雖然磅礡的程度不若從海上觀看有更好的視角,但是卻擁有不受海象影響的普及性優點。
我們在「國之北疆」喔!這石碑就立在羅漢坪岬角,腳下就是狀如羅漢排列的海蝕柱地形,波瀾壯闊。站在欄杆圍起的觀景台極目四望,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一片滄海,只有在能見度清晰時,才能一窺北疆之北的國度。
心中默默的向「導遊」及「其他團員」道別後,我們就回東引島去我們的最後ㄧ個點–「海現龍闕」了。
「海現龍闕」也稱「風虎角」,但只看到這「峰虎堡」的石碑。
由於岩盤經年累月遭受海浪沖擊,沖刷成為奇特的「海蝕門」。在其他的景點介紹中,有人稱它做「潛龍鬧海」。
呼!終於走完了。
全站熱搜